•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 首页
  • 实验动物资讯
    • 通知公告
    • 行业新闻
    • 行业知识
  • 实验动物管理
    • 政策法规
    • 质量标准
    • 许可证查询
    • 质量合格证
    • 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
    • 资料下载
  • 实验动物产业
    • 产品供应与技术服务
    • 产品与服务需求
    • 机构与企业
  • 实验动物专家
    • 国家专家
    • 省外专家
    • 省内专家
  • 平台共建单位
有效许可证
机构与企业
产品供应与服务信息
专家人数
  • 实验动物资讯

  • 通知公告
  • 行业新闻
  • 行业知识
    • 实验技术
    • 饲养技术
    • 书籍推荐
行业新闻
  1. 首页
  2. 实验动物资讯
  3. 行业新闻
细胞“抄近道”形成肠神经
更新时间:2012-08-29, 来源:-1041

来源:新华网

日本研究人员19日报告说,他们发现实验鼠受精卵的肠神经前体细胞通过“抄近道”移动,高效形成肠神经系统,而不是像此前认为的那样——前体细胞从口腔沿消化道向下移动,从而形成肠神经系统。

研究者认为,这一新发现有望促进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研究。

肠神经系统是纵贯胃肠消化道的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即使大脑没有发出指令,也能调节胃肠消化道的功能,有“第二大脑”之称。

日本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榎本秀树领导的小组,19日在英国期刊《自然·神经科学》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通过改变实验鼠基因,使实验鼠受精卵的肠神经前体细胞能够合成在紫外线照射下改变颜色的荧光蛋白,再借助活细胞成像技术进行观察。

研究人员发现在卵细胞受精后11天左右,小肠和大肠的某些部分平行分布时,会有细胞群“抄近道”横穿两者之间的膜从小肠进入大肠,这些细胞成为形成大肠内肠神经系统的“主力军”。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细胞无法“抄近道”移动到大肠,就会出现类似先天性巨结肠的神经缺损。他们认为,如果能确定细胞群移动时所必需的蛋白质,就可以了解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患儿会出现肠神经缺损,导致肠道的一部分无法发挥作用。

 

上一条:华裔牛人林海帆小RNA新成果登国内影响因子最高期刊
下一条:Science医学:大脑新排污系统浮出水面
友情链接

科技部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政务服务网

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库

中国实验动物协会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办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 邮编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