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
2015年8月20日,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研究员出席“中国北方第十三届实验动物科技年会”并做了题为"实验动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会上,贺争鸣研究员首先就《实验动物工作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编制思路的专家咨询会以及各项准备工作情况、对于如何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形势和需求、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等做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在前期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等前期探讨提出的实验动物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向出席领导嘉宾、与会代表进行了汇报,并在会上提议业界专家、与会科技工作者就"十三五"的初步规划内容共同参与讨论和出谋献策,开拓实验动物发展的新思路、新观念,促进实验动物行业的高效发展,引领我国实验动物行业迈向新台阶。 贺争鸣研究员就实验动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初稿)中八项重点任务介绍如下:1、实验动物新品种和动物模型创建及技术体系研究,包括:(1)实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和标准化,即应用前沿生物技术和动物培育技术,开展资源动物实验动物化、遗传育种、资源保存和标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具有知识产权和我国优势动物资源的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野生动物驯化、繁育和种群的标准化(如裸鼹鼠、树鼩、高原鼠兔、布氏田鼠、大仓鼠、灰仓鼠、东方田鼠等);疾病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和质量检验中用动物的标准化(长爪沙鼠、鸭子、猫、鸽子、雪貂等);各种模式生物的标准化(如家蚕、果蝇、鱼类、线虫、昆虫等);家畜(如马、牛、羊等)。(2)基因修饰动物模型的创建与评价,即重点加强我国基因修饰大鼠模型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发;重点加强表型性状的精确测定和度量,探索表型与关联遗传的机制,分析表型、基因型及其在环境变化中的响应;开展模式动物不同物种模型之间、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和人口健康研究领域的比较医学研究;动物模型研究数据和临床数据结果的系统比较研究等;开展人类重大疾病和个性化治疗的人源化啮齿类动物模型和人原代肿瘤细胞动物模型的研发。(3)复杂性状遗传工程小鼠的研发与标准化,即采用高通量基因分析技术,对通过协同杂交(Collaborative Cross,CC)建立的近交小鼠多样性封闭群品系进行基因背景分析,寻找各品系之间的遗传学差异,分析品系间生理病理差异与基因的关联效应,发现表型与相关基因的联系,为人类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研究技术和理论支持。2、实验动物资源和动物模型保存及共享体系研究,包括:(1)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保存与共享体系研究, 加强已建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资源库)的能力建设,提升存量资源。统筹规划再建立包括实验用小型猪、实验用灵长类动物、树鼩、灰仓鼠、东方田鼠、长爪沙鼠、实验用水生动物(斑马鱼和剑尾鱼等)、实验用低等动物,以及农用实验动物等种质资源保存与共享基地,形成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保存网络; 加强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化表达。加强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有关科学数据的采集和保护,完善不同类型的科学数据库建设,扩大数据汇交试点,促进科学数据共享,提高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水平。(2)动物模型资源保存与共享体系研究 ,以人口健康及人类基因组功能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新药创制和安全评价为重点,通过引进、收集、整理国内外动物模型资源,以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创制动物模型,建立国家动物模型资源保存网络;建立各种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技术规程和评价技术体系,开展动物模型保存技术研究,建立模型资源与技术集成服务平台并逐步达到国际水平。建立遗传修饰动物资源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3)实验动物规模化生产与供应体系研究,推动建立由5~10个实验动物规模化生产供应基地(国有或民营企业)构成的实验动物市场化供应体系,逐步提升清洁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兔等实验动物的供应量;建立高品质大型农用实验动物资源基地。3、动物实验技术服务示范体系研究,根据人口健康及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符合食品(包括保健食品)、药品(包括农药、疫苗)、医疗器械、化学品(包括化妆品)、兽药(包括化学兽药、兽用疫苗)、人口及生殖健康及环境安全等不同领域相关产品质量检验与评价的动物实验综合服务示范技术体系,开展动物实验技术研究,建立精细化的动物实验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动物实验平台科技及管理的差距。4、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新方法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人兽共患病和重要传染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测方法,建立突发疫病和新发感染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测方法、快检技术、快速鉴别诊断方法;建立和完善实验动物遗传分子标记检测方法,以及封闭群动物(如豚鼠、家兔)群体遗传评价技术和检测方法;开展实验动物生物学指标和病理诊断新方法的研究。开展检测实验室评价用标准品的研究;大力推进检测试剂盒在临床实验前的各项指标的评价与完善,商品化,试剂配套标准化。 通过上述研究,提升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 5、实验动物监管新模式和新技术研究,开展实验动物高风险指标(人兽共患病和重大传染病病原)的靶向监测、重点监测和日常监测相结合、监测信息在线化、安全性评价分析与预警和处置模式的研究;建立全国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与检测信息公告制度;开展能够对实验动物生产、运输和使用全过程实施监控的射频识别信息技术(RFID)研究,实现实验动物生产、使用信息的即时统计和量化分析。6、实验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优化技术研究,遵循实验动物福利与科学技术发展双赢原则,从实验动物高标准管理和动物实验标准化操作等关键环节入手,建立和完善实验动物福利科学监管体系;开展实验动物福利技术的研究,以及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技术规范、评价程序和技术操作规范研究,全面推进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制度;开展实验动物福利相关产品和相关技术的系统研究;推动动物实验替代技术、优化技术的研究。7、实验动物装备创新研究,根据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不同类型动物实验实施的需要,研制具有知识产权、安全、符合国际动物福利理念的新型实验动物饲养、动物试验和动物运输设备,特别是用于科学精细研究、探测的高端设备,以及用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动物实验设备。开发新型和无害化垫料,开展设施节能和智能控制新技术研究。开展产品质量检测新技术和评价方法研究。8、实验动物数据信息集成与共享研究,开展原始数据研发有效重组和深层次挖掘技术研究,通过提炼和优化关键字,确定数据库模型结构,利用数据库高级检索XML技术进行数据描述和传输,最终实现数据的云服务;开发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保证实验动物数据的质量和安全;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站移动终端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移动终端访问;建立实验动物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企业和用户通过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为了保障以上任务的实现,《规划》(初稿)中提出了经费和机制保障措施,以期设立科技专项实现对实验动物资源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支持。将实验动物资源保存与共享所需经费纳入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种质资源单位的建设,以及实验动物基础性研究和实验动物新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将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保存与共享服务体系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并发挥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在政策法规研究、发展规划制定,以及资源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咨询业务指导作用;成立中国实验动物行业协会,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成立国家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加强实验动物行政审批的监督管理和应急系统的管理;建立全国实验动物质量普查、监督抽查和报告制度。建立实验动物资源和技术平台运行服务评价体系及资源共享激励机制等。 (来自2015年中国北方第十三届实验动物科技年会贺争鸣研究员报告内容,目前为初稿供业内同行参阅)